煌上煌最近公布的一季度财报,营收4.46亿,净利润4436.97万,分别增长36.21%。经营性现金流更是猛增86.24%达到1.83亿。这数据乍一看确实亮眼,但在消费持续疲软的大背景下,这份“开门红”究竟是实力使然,还是数据上的障眼法?我们得好好扒一扒。
2024年消费市场持续低迷,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老百姓捂紧钱袋子,直接影响的就是餐饮等可选消费。煌上煌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实现逆势增长,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这种增长的动力是什么?是靠降价促销?还是靠疯狂扩张?亦或是真的抓住了什么独特的市场机遇?如果增长仅仅是短期刺激的结果,那么这种“开门红”的可持续性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毕竟,长期来看,企业的增长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质量、品牌口碑和持续创新来支撑。
同样是卤味巨头,绝味食品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11.47%,净利润更是大跌27.29%。紫燕食品更惨,营收利润双双下降,净利润暴跌71.80%。这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要问:真的是整个卤味市场不行了吗?我不这么认为。市场大环境固然有影响,但企业自身的经营策略、产品创新、渠道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才是导致业绩下滑的关键。绝味和紫燕的“失速”,或许正是因为在这些方面没有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是产品老化?还是渠道老化?亦或是管理老化?值得深思。
煌上煌将自己的“逆袭”归功于抓住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政策机遇,以及聚焦高质量门店开发、终端场景创新和全产业链协同升级。这话听起来很官方,但其中或许也蕴含着一些真相。政策东风确实能带来一些短期利好,但如果企业自身没有足够的实力,也难以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实际的业绩增长。高质量门店开发和终端场景创新,确实能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但关键还是要看这些创新是否真正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全产业链协同升级,则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同时也需要强大的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所以,煌上煌的“逆袭”,或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根本的,还是要看其是否真正构建起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煌上煌声称通过“高质量拓店+场景创新”双轮驱动,想要重构卤味行业新生态。这话听起来很宏大,但细究之下,却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这种模式真的能带来质的飞跃吗?还是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些 superficial 的改进?
所谓“高质量拓店”,无非就是选择更好的地段、更大的门店面积、更精致的装修等等。这些确实能提升门店的形象,吸引更多的顾客。但这些成本最终还是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那么,这种“高质量”究竟是提升了产品本身的质量,还是只是提高了价格?如果产品没有实质性的提升,仅仅是靠门店形象来吸引顾客,那么这种策略能持续多久?要知道,消费者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产品本身。
煌上煌在门店设计上融入了“国潮风”,还在一些门店尝试打造“烟火气”。这些创新,无疑能给消费者带来一些新鲜感。但是,这些新鲜感能持续多久?国潮风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融入产品本身,那么很快就会被消费者抛弃。“烟火气”如果只是靠一些花哨的装饰来营造,而没有真正关注消费者的需求,那么也只是昙花一现。真正的场景创新,应该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为他们提供更便捷、更舒适、更个性化的购物体验。
煌上煌想要通过标准化和智能化来实现可复制性的增长。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错,但是,卤味这种产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个性化特征。如果过度追求标准化,那么很可能会失去产品的特色,导致口感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智能化虽然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如果过度依赖机器,而忽略了人工的把控,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品质下降。规模化复制,真的能保证品质如一吗?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煌上煌大谈特谈其全产业链布局,仿佛有了从养殖到销售的全覆盖,就能给消费者提供“舌尖上的安全”。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自我标榜,一种试图用“一体化体系”来掩盖潜在风险的营销手段。食品安全,从来都不是靠一句口号就能实现的,更不是靠一个看似完美的体系就能保证的。它需要的是严格的监管、透明的流程和企业高度的责任心。
煌上煌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来保障原材料供应。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农户的生产行为是否能完全按照公司的标准来执行?农户是否会为了追求利润而偷工减料?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监管能力来约束农户的行为?这些都是未知数。即使公司制定了标准化的管理流程,也难以保证农户会严格执行。毕竟,在利益面前,总有人会铤而走险。
煌上煌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八大生产基地,这种扩张速度令人咋舌。但是,规模越大,管理难度也越大。八个生产基地,意味着八套管理体系,意味着八倍的风险。如果其中一个生产基地出现问题,很可能会对整个品牌造成巨大的影响。更何况,在食品行业,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这种大规模的扩张,真的能保证每个生产基地的产品质量都达到标准吗?
煌上煌引入了ERP、MES、WMS等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试图用技术来提升管理水平。但是,技术再先进,也只是工具。如果管理者没有足够的责任心,如果员工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那么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避免人为疏忽。食品安全,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把控。如果人出了问题,技术就成了摆设,甚至成了企业用来掩盖问题的“遮羞布”。
煌上煌声称实行全程“冷链”配送,以确保产品在储运和销售环节中的低温环境。但是,冷链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往往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从配送车到门店冷柜,这短短的一段路,如果管理不到位,温度就很容易升高,导致产品变质。而且,有些门店为了节省电费,可能会关闭冷柜,或者降低冷柜的温度。这些行为,都会对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所以,冷链配送,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如果管理不到位,那么再好的冷链设备也无法保证产品的安全。
煌上煌喊出“千城万店”的口号,要在未来五年内实现门店数量的飞跃。这种雄心壮志固然值得肯定,但仔细分析其可行性,却不得不让人捏一把汗。在竞争激烈的卤味市场,扩张速度过快往往意味着风险的急剧增加。尤其是在消费环境并不乐观的情况下,这种“大跃进”式的扩张,很可能最终沦为空中楼阁。
煌上煌声称要通过“终端摄像头、作战地图数据”等手段来提炼迭代新选址标准,提高门店拓展质量和存活率。听起来很科学,但选址的学问远不止于数据分析。一家门店能否成功,除了地段、人流量等客观因素外,还受到当地消费习惯、竞争对手情况、门店经营策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仅仅依靠数据分析,而忽略了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和对消费者的精准把握,那么再精确的选址标准也可能失效。更何况,数据本身也可能存在偏差,如果数据来源不准确,或者数据分析方法不科学,那么最终的选址结果也可能适得其反。所以,选址标准的“迭代”,能否真正提高门店存活率,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煌上煌希望通过数字化卤制工艺和物流网络来加快赋能,实现“千城万店”的目标。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错,但数字化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技术再好,也离不开人的运营。如果门店的运营管理水平跟不上,如果员工的服务质量不高,那么再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也无法发挥作用。而且,过度依赖数字化,可能会导致门店失去个性化服务,降低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所以,数字化赋能,不能成为企业偷懒的借口,更不能成为企业忽视人工运营的理由。
煌上煌一季度取得“开门红”,固然可喜可贺。但就像烟花一样,绚烂过后,终归要回归平静。这种“开门红”是昙花一现,还是真正崛起的信号,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企业的发展,就像一场马拉松,一时的领先并不代表最终的胜利。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切不可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盲目扩张,最终导致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