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这份报告,表面上是冷静分析,实则透露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关税疲劳”。市场对那几个数字的关税制裁已经麻木了,就像听多了“狼来了”的故事,警惕性自然下降。但问题是,狼真的来了,而且这次的狼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凶猛。报告将希望寄托于内需政策,这本身就带着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意味。内需真的能扛起这面大旗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鲍威尔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美联储降息预期的降温,更像是市场对现实的妥协,承认了短期内经济下行的风险。A股那点可怜的“修复”,更像是一种麻醉剂,暂时缓解了疼痛,却掩盖了病灶。商贸零售、房地产、社会服务等行业的领涨,与其说是经济复苏的信号,不如说是资金在寻找避风港,一种抱团取暖的无奈之举。
报告将希望寄托于6-7月的政策发力,这更像是一种美好的愿望。3月和一季度的数据再亮眼,也掩盖不了结构性的问题。货币政策的“小打小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财政政策的“姗姗来迟”更是让人担忧。6-7月确实可能是一个转折点,但更有可能是悬崖勒马的最后机会。如果政策依然扭扭捏捏,瞻前顾后,恐怕等待我们的将是更猛烈的风暴。
什么“微观资金面呵护”,什么“股票型ETF流入”,什么“上市公司贷款上限”,这些都不过是表面的繁荣。资金涌入的背后,有多少是真金白银的投资,又有多少是国家队的托底?险资入市,听起来很美好,但区区千亿规模,对于庞大的A股市场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所谓的“市场底线”,不过是人为制造的幻觉,一旦外部压力超出承受范围,随时可能崩塌。
“红利+内需”的短期策略,更像是一种饮鸩止渴。高股息低估值板块确实能提供一定的安全垫,但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这种“安全”又能持续多久?指望内需来拉动经济,无异于缘木求鱼。老百姓的消费意愿已经被高房价、高医疗费用压得喘不过气,指望他们来拯救市场,简直是痴人说梦。至于中期“静待买点”,更是充满了无奈。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买点?恐怕只有天知道。
鲍威尔的警告,与其说是对特朗普的喊话,不如说是对市场的无奈宣告:通胀这头怪兽,不是你想驯服就能驯服的。降息?在关税这把火上浇油之前,想都别想!市场预期美联储按兵不动,其实是承认了现实的残酷: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已经绑架了美国的货币政策。所谓的“独立性”,在政治面前,不堪一击。降息的希望破灭,意味着流动性宽松的预期落空,对于嗷嗷待哺的全球市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把希望寄托于内需,这本身就暴露出决策者的黔驴技穷。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由来已久,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长期低迷。现在外部环境恶化,想靠内需来填补缺口,无异于痴人说梦。
刺激消费?喊了多少年了,效果如何?高房价掏空了年轻人的钱包,996榨干了他们的精力,养老和医疗的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没有安全感,谁敢消费?
就算政策真的发力,也难以在短期内见效。消费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消费信心的恢复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指望几项政策就能让内需爆发,无异于空中楼阁。更何况,很多所谓的“刺激消费”政策,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要么是补贴富人,要么是寅吃卯粮,根本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别被那些漂亮的数据迷惑了。股票型ETF流入?谁买的?散户吗?恐怕更多的是国家队和机构的托底。上市公司贷款上限提高?听起来很美好,但钱都流向了哪里?有多少真正投入了实体经济?又有多少进了房地产的腰包?
险资入市,更是充满了算计。一方面,可以缓解养老金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股市提供一些流动性。但问题是,险资的投资风格一向稳健,更倾向于蓝筹股和低风险资产。这对于改善A股的整体生态,作用有限。
说白了,这些资金的涌入,不过是在为A股续命。但这种续命,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A股的病根在于制度缺陷、信息不对称、内幕交易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再多的资金涌入,也只是扬汤止沸。
“红利策略”,说白了就是抱残守缺。在高风险的市场环境下,选择高股息、低估值的股票,确实可以提供一定的安全垫。但这就像在地震中躲在桌子底下,能保住性命,但无法阻止房屋倒塌。
指望“内需”来拯救市场,更是天方夜谭。中国经济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需求不足,而是结构失衡。一方面,是居民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过大;另一方面,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老百姓不敢消费。
没有根本性的改革,再多的刺激政策,也只是隔靴搔痒。指望短期内的“红利”和“内需”来扭转乾坤,无异于缘木求鱼。更可悲的是,这种饮鸩止渴的短期策略,可能会掩盖真正的问题,延缓改革的进程。
报告中提到的“自主可控、AI、机器人”,无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但在当下,这些高科技产业更像是“远水”,难以解决眼前的“近渴”。
自主可控,喊了很多年,但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别人手里。AI和机器人,虽然前景广阔,但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何况,这些高科技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储备,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在外部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科技股的“远水”能否及时赶到,还是个未知数。更现实的问题是,在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成长股的估值很难提升。指望科技股来带动市场反弹,恐怕还需等待更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