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蒙牛“绿色转型”背后:营销秀还是真环保?

author 2025-04-19 50人围观 ,发现0个评论 以太坊DeFiNFT元宇宙Web3

蒙牛的“绿色转型”:一场精心包装的营销秀?

这些年,但凡挂上“绿色”、“可持续”字眼的,总能吸引眼球。蒙牛总裁高飞在消费品论坛上大谈乳业绿色转型,听起来振奋人心,细究之下,却总觉得少了点真诚,多了些公关的味道。我不禁要问,这场轰轰烈烈的“绿色转型”,究竟是企业良心发现,还是资本逐利的又一次华丽表演?

消费品论坛的“绿色转型倡议”:一场资本的狂欢?

先说说这个消费品论坛(CGF),汇集了全球的零售巨头和制造商,看似高大上,实则更像一个大型的利益共同体。他们提出的“绿色转型倡议”,在我看来,更像是为各自的商业帝国寻找新的增长点。所谓的“行业协同”,说白了,就是大家一起制定标准,共同分食绿色经济这块大蛋糕。蒙牛作为CGF的董事会联席主席,自然要积极响应,摇旗呐喊。

高飞口中“将CGF的工作倡议转化为务实行动”,听起来冠冕堂皇。然而,这种由行业巨头主导的“务实行动”,往往忽略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甚至可能形成新的行业壁垒。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绿色转型倡议”很容易沦为一种“洗绿”的工具,让企业在表面上做足功夫,掩盖其在环保方面的实际不足。毕竟,在商言商,资本的最终目的还是利润,环保只是手段。

蒙牛的“GREEN战略”:空中楼阁还是脚踏实地?

蒙牛提出的“GREEN”可持续发展战略,涵盖了公司治理、乳业责任、绿色生产、产业生态圈和卓越产品五个方向,听起来面面俱到,但具体落实情况如何,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特别是那个“2030年前碳达峰、2050年前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的目标,更是显得有些遥不可及。

且不说乳业的碳排放结构复杂,单是上游的牧场养殖环节,就存在着巨大的减排难题。蒙牛真的有决心和能力,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真正的绿色转型吗?还是说,这只是一个用来吸引投资、提升品牌形象的口号?要知道,在商界,承诺往往是最廉价的,行动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蒙牛MSCI ESG再获 “AA” 评级,这看起来很光鲜。但是这些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本身就值得怀疑。它们真的能够客观评估企业的环境绩效,还是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报告和数据,进行简单的“打分”?这些评级,更像是企业用来“漂绿”的工具,让它们在资本市场上更具吸引力。

全产业链协同减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蒙牛大谈“从沙漠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减碳,听起来似乎构建了一个完美的闭环。然而,稍微深入了解一下乳业的运作模式,就会发现这套说辞充满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之间横亘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乳业的碳排放结构之复杂,远超人们的想象。供应链环节涉及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包装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暗藏着巨大的碳排放。要把这些环节全部纳入减碳体系,谈何容易?

沙漠到餐桌:一场成本高昂的环保表演?

蒙牛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打造有机牧场,一边绿化沙漠一边生产有机原奶,这听起来很美好,很像一个“变废为宝”的环保故事。但仔细想想,在沙漠中搞有机牧场,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这些成本最终又会转嫁到谁身上?恐怕最终还是消费者买单。

更何况,在沙漠中种植牧草,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行为。沙漠生态系统脆弱,大规模的植被种植可能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甚至导致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蒙牛的这种“治沙固碳”,真的能带来长期的环境效益,还是只是一场为了宣传而进行的“环保表演”?

灯塔工厂:智能制造的乌托邦?

蒙牛宁夏工厂成为中国乳业首家“灯塔工厂”,实现了“三个100”,能耗大幅降低,这听起来确实令人振奋。但是,这种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工厂,真的适用于所有的乳品企业吗?

要知道,“灯塔工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对于中小乳企来说,根本无法承受。这种模式的推广,很可能会加剧乳业的集中度,让少数大型企业占据垄断地位,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而且,高度自动化的工厂,意味着更少的人工需求,这是否会加剧就业压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看到“灯塔工厂”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优势,还要看到其背后的能源消耗和资源消耗。制造这些高科技设备需要大量的能源和稀有金属,这些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所谓的“绿色制造”,可能只是将污染转移到了其他环节。

绿色消费:消费者被绑架的道德选择?

蒙牛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推出“乳品包装减塑新生计划”,鼓励消费者回收乳品包装。这看似是在与消费者共同创造绿色转型,实际上却是在将环保的责任转嫁给消费者。

要知道,乳品包装的回收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如果回收体系不完善,消费者即使积极参与回收,最终也可能只是将包装扔进了垃圾填埋场。而且,很多消费者并不具备专业的环保知识,很难判断哪些包装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

所谓的“绿色消费”,很容易演变成一种道德绑架,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企业的环保行为买单。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企业主动承担环保责任,而不是将责任推卸给消费者。

国际化布局:中国乳业的“绿色故事”能讲给谁听?

随着中国企业加速走向世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建设俨然成为了一张必备的“通行证”。蒙牛自然也不甘落后,积极在海外市场讲述着自己的“绿色故事”。然而,这些故事是否真的能打动国际消费者,还是仅仅是一场为了提升企业形象的公关秀?

海外牧场:一片田园牧歌式的幻象?

蒙牛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打造的“绿色奶源基地”,听起来就像一片田园牧歌式的幻象。优选草地资源、优质空气和水源、高活性营养成分的牛奶……这些美好的词汇,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蒙牛的海外牧场就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净土。

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大规模的畜牧业,无论在哪里,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过度的放牧会导致草场退化,污染水源,甚至破坏生物多样性。蒙牛真的能够在海外做到环境友好、绿色发展吗?还是只是在利用当地的资源,为自己的品牌贴金?

更何况,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乳业市场竞争激烈,蒙牛想要在这些成熟的市场站稳脚跟,并非易事。所谓的“绿色奶源基地”,很可能只是蒙牛为了获取市场份额而采取的一种营销策略。

印尼工厂:环保投入还是形象工程?

蒙牛在印尼投资建设工厂,采用天然气锅炉和污水处理厂,减少污染排放,这看似是在积极履行环保责任。然而,这些环保投入是否真的能够带来实质性的环境效益,还是仅仅是为了应对当地政府的环保要求,做给别人看的“形象工程”?

要知道,印尼的环保标准相对较低,监管力度也相对薄弱。蒙牛的环保投入,很可能只是为了满足当地的最低标准,而不是真正致力于减少污染排放。更何况,印尼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即使使用天然气锅炉,仍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蒙牛声称印尼工厂和艾雪冰淇淋工厂实现了东南亚地区智能制造的最高水平,最大程度减少生产运营对环境的影响。这种说法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持。我们需要看到更详细的能耗、排放数据,才能判断蒙牛的环保投入是否真的有效。

可持续供应链:一场精心策划的“洗绿”行动?

蒙牛与中粮国际达成可持续大豆战略签约,并共同发布了《全球奶业可持续供应链行动倡议》,这听起来似乎是在积极推动全球乳业的绿色供应链升级。然而,这种“可持续供应链”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蒙牛完成了中国乳业首笔“零毁林”大豆订单,这看似是在积极保护森林资源。但是,所谓的“零毁林”大豆,真的能够保证其生产过程完全不涉及森林砍伐吗?还是只是通过购买认证,来掩盖其供应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更重要的是,蒙牛的“可持续供应链”是否真正惠及了供应链上的所有参与者?还是仅仅让少数大型供应商受益,而忽略了小农户的利益?要知道,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环境友好,还要兼顾社会公平。

蒙牛积极通过ESG报告披露、开展海外社会责任项目、国际平台发声等方式,向全球消费者传递其“绿色转型决心与实践”。然而,这些举措是否真的能够提升蒙牛的品牌形象,还是只是让消费者更加怀疑其真实性?要知道,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越来越精明,越来越不容易被虚假的宣传所蒙蔽。

蒙牛的国际化之路,任重道远。如果真的想要赢得国际消费者的信任,就必须拿出真诚的态度和实际的行动,而不是仅仅靠空洞的承诺和华丽的辞藻。只有真正做到环境友好、社会责任,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赢得尊重。

请发表您的评论
Powered By sibie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