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好医生(01833.HK)终于迎来了“翻身”的时刻。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其总收入达到48.08亿元,同比增长2.9%,并实现了0.88亿元的净利润,成功扭亏为盈,调整后净利润更是达到1.58亿元。这对于这家成立十年、上市六年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其首次实现了全面盈利。
平安好医生于2014年成立,是平安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5月4日,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一度创下2018年以来港股最大规模IPO的纪录。然而,自成立以来,平安好医生却长期深陷亏损泥潭,累计亏损超过70亿元。
首次实现全面盈利固然是好事,但仔细分析财报数据,我们却发现平安好医生的盈利背后暗藏隐忧。
虽然2024年平安好医生实现了营收增长,但48.08亿元的收入规模与2021年的73.34亿元相比,仍然相去甚远,仅恢复到当年的六成左右。
与同行相比,平安好医生的差距更加明显。同属互联网医疗板块的京东健康,2024年总收入高达582亿元,净利润达47.9亿元;阿里健康2024财年营收270.3亿,净利润8.8亿。相比之下,平安好医生的营收规模和盈利能力都明显落后。
平安好医生能够实现盈利,并非源于业绩的爆发式增长,而是得益于成本的有效控制。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平安好医生销售及营销费用同比下降8.6%,管理费用同比下降37.2%。而成本控制的关键手段,则是持续下降的员工数量。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平安好医生的员工数量分别为3425名、2556名和1753名。2024年上半年,员工数进一步降至1446人。这意味着,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平安好医生的员工数量减少了1979人,降幅接近58%。
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去年,平安好医生“频繁裁员”的消息一度冲上热搜。有网友在脉脉平台爆料称,“好医生机构大撤退,50%砍编,全公司裁员超800……”
这种依靠裁员“省”出来的利润,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不禁令人担忧。
平安好医生自上市以来首次盈利转正,是在2024年中报中实现的。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营业收入为20.93亿元,盈利为5664.8万元。
盈利本应是值得庆祝的事情,但平安好医生的庆祝方式却显得有些不同寻常。彼时,根据平安好医生的公告,公司计划向股东派发每股9.7港元的特别股息,总派息额高达108.5亿港元。
经过计算,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平安好医生的主要股东,持股比例为39.41%,将分走约42.77亿港元。
那么,平安好医生的账面上究竟有多少资金呢?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平安好医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余额为30.09亿,总现金为126.45亿元,货币资金为67.06亿元。照此计算,此次分红将消耗掉平安好医生账上近80%的资金。
这一波操作,着实让人感到疑惑:连亏9年,才刚盈利5000多万,就急着分红108亿?
玄机隐藏在公告的细节之中。年初,平安好医生发布联合公告,宣布大股东安鑫(平安集团间接全资附属公司)选择以股代息,从而将安鑫的持股比例增加至约52.74%。
然而,由于涉及的股份数量巨大,这一举动触发了香港证监会《收购守则》下规定的强制性全面要约。这意味着大股东需要向其他股东发出收购要约,以6.12港元/股的价格收购他们手中的股票。这引发了市场质疑:平安集团是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将平安好医生私有化?
市场的反应也印证了这种担忧。截至2025年3月18日收盘,平安好医生的股价为7.71港元/股,与历史高点相比,已经暴跌了94%。
股价的断崖式下跌,表明投资者对平安好医生的未来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平安好医生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例如,2016年5月,平安好医生完成5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30亿美元,创下全球互联网医疗领域最大单笔融资以及A轮融资最高估值记录。
2017年12月,平安好医生获得日本软银4亿美元Pre-IPO融资,投后估值超过54亿美元。据说,日本首富孙正义仅仅用了10分钟就做出了投资决定。
2018年5月,平安好医生用三年九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上市,创下境内科技独角兽最快IPO记录。
但时至今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平安好医生依旧未能摆脱对平安集团的依赖。
2024年,平安好医生来自企业端(B端)的收入为14.32亿元,同比增长32.7%。但深入分析发现,B端累计服务企业客户数达2049家,同比增长35.9%,其中:86%的客户来自平安集团渠道。
早在2022年底,平安好医生的付费用户为4300万,其中,3400万用户来自平安集团综合金融的F端,占比超过79%。
财报显示,F端战略业务主要来自平安好医生向平安集团旗下寿险、产险、健康险、银行等综合金融业务用户提供产品及服务。
2023年,平安好医生关联交易收入合计达13.35亿元,营收占比同比增长4.52个百分点至28.56%。
平安好医生也曾尝试突围。例如,在养老领域,平安好医生近年来构建出“居家养老+旅居养老+养老机构”多模态养老服务体系,并号称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75个城市。但实际上,2024年公司养老服务收入仅为2.83亿元。
又如,在人工智能领域,眼看着人工智能爆火,平安好医生也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摆出一副进军AI的架势。但公开信息显示,去年其在医疗、AI技术上的投入仅为2500万元左右。在大模型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这点投入显得杯水车薪。
背靠平安集团这棵大树,平安好医生一度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但时至今日,由于深陷地产暴雷、投资亏损泥潭,平安集团自身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正如网友所言:“爹没钱了,儿子只能自己讨饭。”
对于平安好医生来说,尽快摆脱对平安集团的依赖,打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当务之急。毕竟:资本市场从不相信眼泪,只相信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