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行业凛冬将至?成本洗牌下的生死局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颓势已是不争的事实。房子卖不动,新楼开工量自然断崖式下跌。作为房地产下游的玻璃行业,日子当然也好过不了。卓创资讯分析师崔玉萍指出,2025年玻璃需求下行已成定局。产能过剩,需求萎缩,玻璃行业的“内卷”只会越来越激烈。
玻璃生产,烧钱是肯定的。这“钱”主要体现在燃料上。2025年,不同燃料的玻璃生产成本差异会更大,南北方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大。2024年煤炭、石油焦价格下跌,让使用这两种燃料的企业喘了口气,与使用天然气的企业成本差异一度拉大到200元/吨。
但好景不长,进入2025年,煤炭和石油焦的价格走势开始分化。煤炭价格继续走低,而石油焦却一路高歌猛进。截至3月初,华北煤炭到厂价格较2024年底下跌152元/吨,成本减少53.2元/吨;但湖北石油焦到厂价格较2024年底上涨940元/吨,成本上升188元/吨。
目前,华北使用煤制气的玻璃企业还能勉强盈利,毛利在100元/吨左右。而华中地区使用石油焦的企业,在2月下旬已经开始亏损,加上近期玻璃价格下滑,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目前毛利亏损在100元/吨附近。相比之下,使用天然气的企业成本相对稳定,但依旧处于小幅亏损状态。
数据来源:卓创资讯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燃料成本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压垮那些成本控制不佳的企业。
目前,国内玻璃行业使用的燃料中,天然气占比最高,达到59.38%,石油焦占比20.77%,煤制气占比18.0%。三种燃料合计占比高达98%。
从地域分布来看,华北、华东、西南地区以天然气为主,华中、华南地区则更多地依赖石油焦,煤制气在华北、西北、东北地区使用较多。2024年石油焦的成本优势,加上华南地区产线窑龄较新,使得华南、华中地区的产能保持高位运行。但进入2025年,石油焦的成本优势不再,南方地区的供应端压力将会增加。
数据来源:卓创资讯
这种燃料结构的地域性差异,实际上也反映了各地的能源政策、资源禀赋和环保要求的不同。但无论如何,燃料成本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需求萎缩、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玻璃行业的洗牌已不可避免。那些技术落后、成本高企的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卓创资讯认为,北方煤制气燃料的“一窑二线”、“一窑三线”成本优势明显。“一窑多线”不仅可以同时生产多种厚度规格的玻璃,更重要的是其拥有较低的单耗和综合成本,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在当前供需环境下,成本优势将更加凸显。因此,“一窑多线”的大型生产线将成为未来新建产线的主流,而高成本的小型生产线生存压力将越来越大。
这意味着,未来玻璃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大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将进一步挤压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除了市场因素,政策因素也在深刻地影响着玻璃行业的发展。
《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要求玻璃行业在2025年达到能耗标杆要求。目前,北方多数中小型煤制气产线无法满足这一要求。这意味着,这些企业可能面临被迫进行“煤改气”的改造,这将进一步推高其生产成本。同时,在高标准、严要求的政策环境下,那些高成本的小型生产线,要么选择直接退出市场,要么选择合并扩建大型生产线。
此外,沙河正康煤制气系统将在后期投入试运行,这将对沙河地区的成本产生影响。湖北区域也计划在2026年底完成石油焦改气,加上当前石油焦价格上涨,部分企业也有改气意向。这些政策动向,都将深刻地改变玻璃行业的竞争格局。
总而言之,玻璃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房地产市场的下行,燃料成本的波动,环保政策的收紧,都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