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内地和香港监管机构宣布六项措施,以深化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巩固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中银香港、汇丰、星展银行香港、德意志银行等中外资银行积极响应,有的已落地首单,有的正积极筹备,力求抓住新规带来的新业务机遇。
增强离岸人民币信心:六项关键措施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共同宣布的六项措施,旨在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离岸市场的应用:
- 人民币贸易融资流动资金安排: 香港商业银行可获得稳定、低成本的人民币资金,满足境外企业人民币贸易融资需求。
- 优化扩容“债券通”(南向通): 进一步拓展内地机构投资者海外投资渠道,提高境内债券吸引力。
- 发展“债券通”(北向通)债券抵押人民币回购业务: 为离岸人民币市场注入更多流动性,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
- “债券通”(北向通)债券作为OTCC履约抵押品: 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非现金抵押品选择,增强资金灵活性。
- 两地支付便利: 提升跨境人民币支付效率和便捷性。
- 大湾区金融便利: 促进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
银行积极行动,抓住新机遇
多家银行积极回应新规,例如:
- 星展银行香港: 凭借北向和南向债券通做市商资格及场外交易能力,为客户提供低成本融资和区域扩张机会。
- 中银香港: 认为新措施丰富了离岸人民币产品,优化了市场机制,提升了人民币国际货币功能,增强了离岸市场使用人民币的信心,积极推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升,并已率先使用在岸国债作为“北向互换通”的抵押品。
- 德意志银行: 认为在岸人民币固定收益资产纳入离岸国际市场并成为合格抵押品,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重要一步,将丰富国际投资者通过债券通持有的人民币债券的应用场景,并拓宽人民币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使用范畴。
- 汇丰银行: 认为允许在岸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在香港场外结算公司的衍生品交易中用作履约抵押品,并发展以在岸债券为抵押品的离岸人民币回购业务,将进一步扩大在岸债券持仓的应用层面,有助于香港抵押融资市场发展,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又一里程碑,并在措施实施首日成为首批利用在岸债券作为北向互换通抵押品的投资者。
中国国债首次作为离岸担保品,意义深远
2025年1月13日,在岸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正式可用作“北向互换通”的履约抵押品。这是中国政府债券(CGBs)作为国际市场财务管理工具和担保品转折点,在全球高质量政府债券短缺的背景下,将为国际金融市场带来深刻变化。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
- 节约初始保证金: 使用CGBs作为担保品可降低交易成本。
- 增强资金灵活性: 能够使用杠杆,并灵活运用之前被锁定的人民币资产。
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深远影响
这项措施不仅关乎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化,更关乎国际金融市场工具的丰富性和流动性。随着中国国债作为离岸担保品的应用场景增多,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提速。截至2024年底,“北向通”日均成交额达415.8亿元人民币,全年交易额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境外投资者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总额达4.16万亿元人民币,显示出中国债券市场对国际投资者的强大吸引力。
总而言之,内地和香港监管机构推出的互联互通新规,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向新的阶段,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StarRider
回复利好消息!人民币国际化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因此稳固。六项措施具体且务实,特别是中国国债可用作离岸担保品,这将极大地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期待未来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