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土地市场,特别是涉宅用地市场,整体呈现供求偏弱态势。全年土地出让金同比下滑21%,较2020年峰值下滑54%,接近回落至2016年的水平。这主要源于政策对增量市场的严控以及房企拿地态度的谨慎。然而,年末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翘尾”现象,一线城市供地节奏的调整、土拍规则的放宽等供给侧因素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房企投资拓张态度已发生根本性转变。2025年市场能否持续回暖,仍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房地产销售市场的复苏情况。
一、 全国市场:供求双弱,政策调整,年末回暖
2024年,全国宅地供应持续收缩,成交金额同比下滑幅度超过商办和工业用地。但值得关注的是,宅地供应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更加贴合改善性需求。具体表现为:成交容积率创下新低,尤其在一线城市;建筑规划要求和中小套型供给要求进一步放宽,“第四代住宅”项目增多。年末“翘尾”现象主要体现在一线城市成交规模和溢价率的显著提升,以及多宗高总价、高单价地块的成交。
二、 城市市场:热度分化,缩量提质
由于整体成交金额的收缩和房企拿地策略的聚焦,2024年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土地出让金不足10亿元。城市土地市场热度持续分化,头部城市竞争激烈,溢价率较高;而尾部城市虽然平均溢价率也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零星的投资机会。
以深圳和淮安为例,其涉宅用地成交金额、楼面价和溢价率均同比上升,土地市场热度较高;杭州、扬州、上海、金华等城市则在供给收缩的同时提升了供给质量,市场热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也有许多城市土地市场量价齐跌,表现不佳。
三、 企业市场:城投托底,头部房企策略调整
2024年,地方国企(城投)托底作用再次凸显,其权益拿地金额占TOP100房企的比例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至48%,创五年新高。与此同时,头部房企拿地集中度下降,TOP30房企拿地份额同比下降6个百分点至65%。多数房企拿地楼面价同比上涨,反映出房企更倾向于聚焦核心城市和核心板块。滨江集团、金隅集团和中建系的部分公司权益拿地金额同比增长,拿地较为积极;而多数房企由于“以销定投”战略以及销售下行等原因,权益拿地金额同比下滑。
四、 2025年展望及投资建议
在市场尚未完全筑底之前,我们更看好那些在核心城市拥有更多资源、运营稳健的房企,以及业绩和现金流稳健的高股息物业管理公司。
重点推荐:
风险提示:
房地产政策波动风险、房地产市场复苏不及预期风险、部分房企面临经营风险。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判断并承担投资风险。